定位點

吳全城開拓記念碑

更新日期:2022-01-24

1.1萬

追溯吳全地區的開墾歷史,始於清嘉慶年間,由莊找、李享二人起始,後於清道光5年(1825),淡水富豪吳全先生、蔡伯玉先生從噶瑪蘭(今宜蘭),率領漢人二百餘人來到花蓮溪口,逆流向上,在花蓮溪西岸,一路步行到現在的平和村吳全社區一帶,與莊、李二人締約分耕,從事開墾荒地。而當時木瓜社人常常窺伺侵襲,為防原住民危害,吳全率眾人築石堡防禦,後遂稱當地石堡為吳全城。然因眾人水土不服,加上原住民常予攻擊,導致眾人意志動搖,在吳全不幸病歿後,眾佃農即相率北歸,耕地乃漸漸荒蕪圮毀。

吳全城為一平地聚落,乃漢族先民為防禦原住民的侵襲,因而建成的城牆石堡,用石台和石頭建築。吳全城另有一先民逃生的地洞,亦約於清道光5年(1825 )建造,還有一口深井約四十丈,亦為先民所挖。因村民開闢農園已將石壘圍牆拆除,地洞消失無蹤;深井也因危險而於民國八十八年被填平,不復蹤跡。

明治32年(1899),日人賀田金三郎所主持的「賀田組」進入新城、壽豐一帶從事蔗糖與樟腦事業經營。賀田組於吳全城至鳳林一帶的土地開墾,少有糧食作物的種植,而以經濟作物為主,例如甘蔗等「國策作物」,並在三年後依照「糖業獎勵規則」開始栽植甘蔗,賀田組於吳全城創設黑糖廍,生產赤糖運銷日本。

賀田組指定採用客家人為漢人佃農,日人移民採用北海道農民移民。「日本移民」前來此處,形成所謂的日本移民村,與原來的漢人聚落可說是大不相同,漢人聚落中的屋舍座落方向不一,道路曲折蜿蜒,而日本移民村則是整齊劃一的棋盤式街道,整體看起來也較為整潔。

明治43年(1910)賀田組事業由臺東拓殖合資會社接手,大正元年(1912)改為臺東拓殖株式會社,大正3年(1915)再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合併成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昭和15年(1940)日本人在吳全城的鹽水港製糖會社辦公室前廣場,建立開拓記念碑紀念吳全及賀田金三郎先後開發吳全城的功績。

賀田組開拓記念碑全文如下:
「企圖拓荒開發被險山怒濤所阻隔的花蓮港平野者,前有吳全,後有賀田金三郎之兩君,然而由於遭受蕃害與瘴癘之難關 (或困難苦境),致其偉業竟未能達成。乃由鹽水港製糖會社繼承此大業,並聘請篤農大槻幸之助君擔任墾荒開拓大業。爾來移殖內地人(指日人),並愛撫使役本島人(日人專指臺灣之漢人)、高砂族(指原住民)等而大規模的興起農耕事業,專心意志的用於灌溉排水、施肥驅蟲,尤其最致力於蕃害、惡疾防衛,從此遺寶(指土地)得逐年而有收穫,終於使萬頃土地之蔗業有薰風吹起波浪之今日,奠定了花蓮港發展之基礎。因此而建立此碑,以稱讚歌頌創業當時之氣魄,以及慰藉罹疫、遇害而殉職者在天之靈,並將其遺績傳留於千古。昭和十五年九月廿四日建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戰後,吳全城萬頃沃田與吳全城遺址附近的老屋由政府接收,緬懷先民拓殖,奠定開發花蓮縱谷平原之根基,後人飲水思源勒石感念先賢創業維艱,撫慰殉職功勳,功昭古今,供後人追思。

指定理由:
(1)與花蓮地方開發史密切相關,為該地拓墾與製糖產業發展之重要紀錄實物,亦為花蓮漢人開發史的重要紀念物,具歷史文化價值。
(2)與吳全、賀田金三郎等開發者有密切相關,具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獨立的碑碣類型較為稀少,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第1項、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4款。

文化資產資訊

類別
古蹟
地址
974 花蓮縣壽豐鄉平和村吳全公墓旁
土地範圍
定著土地之範圍:花蓮縣壽豐鄉吳全段1361、1363、1364、1365地號
公告文號
101年10月30日府文資字第1010198079A號

鄰近文化資產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