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2018太平洋左岸藝術季 【歐洲銅管之聲在亞洲】藝評

公告日期:2018-07-27

2043

2018太平洋左岸藝術季
【歐洲銅管之聲在亞洲】
時間:107年7月14日下午2點30分
 
      這場由長號演奏家呂彥輝老師與東華音樂系努力催生的「歐洲銅管之聲在亞洲」音樂會,終於在克服了許多困難之下,有機會把好音樂帶給花蓮在地的愛樂者。
 
      銅管合奏的演出型態起緣於歐洲,發展得最好的應該是英國,英式的銅管樂團是以交響化的完整編制來呈現,而國內在近十年也開始萌芽這類型的樂團編制,而這次來花蓮演出的則是以法國的演奏家為主,呈現出來的也是典型的法國音樂的語言。
 
      我們先淺談一下法國的音樂語言好了!
 
      對台灣的聽眾來說,我們常說「西方」古典音樂,然而這個西方,其實包含著眾多不同的音樂元素,先不談美國的音樂和歐洲音樂的差異,光是歐洲這個不大的區塊裡,就有著許多的國家和決然不同的音樂色彩,舉個例子,若我們有機會到巴黎去旅行,看看他們的建築、畫作以及音樂,再往西北方的德國去,我們會發現,越過阿爾卑斯山後,與法國僅一山之隔的德國,卻呈現出決然不同的藝術文化。從地理位置、歷史、民族性的不同,衍生出緊鄰的兩個國家,呈現出差異性極大的文化。
 
      古典愛樂朋友熟悉的交響樂團如柏林愛樂,以及交響樂名作,如貝多芬、華格納、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是屬於典型的德國、奧地利音樂特色,大編制樂團呈現出來厚重飽滿的和聲、強烈的戲劇性張力是其特色,相對而言,法國的音樂則以色彩層次的豐富著稱,如拉威爾、德布西的管弦樂作品所呈現出來的音樂語言,音色層次的豐富宛如色彩繽紛的萬花筒。
 
      這次的歐洲銅管之聲,核心班底多數為法籍或留法的演奏者,因此呈現的音色偏向典型法派的輕、圓,特別在銅管合奏的作品當中,銅管樂器必須同時具備優美、柔軟的旋律角色又必需擔任張力、音量的支撐者,這與平常較常聽到的管弦樂團銅管多半呈現剛烈的音色非常不同,相信對台灣的聽眾而言,是一場新的銅管體驗,也是重新認識銅管樂器表現力的一場音樂會,另外在擊樂部分,台灣在地的三位留法擊樂演奏家表現出色,與來自法國擊樂家 Jean-Baptiste 配搭,不僅音色的同質性很高,在音樂語法上也看得出有很好的溝通。
 
      音樂會的下半場,則是這次歐洲銅管之聲跟東華大學合辦的音樂營,學生和老師們同台演出的管樂合奏,當中有不少學生團員,演奏能力上的差異以至於樂團較難有乾淨的聲響,但仍可感受到台上學生在營隊期間的努力和認真把音樂吹奏好的企圖心。
 
      下半場的最後一首曲子,雷史畢基的羅馬之松,原本是住民的管弦樂作品,改編給管樂團演出,雖少了弦樂的細緻,但管樂的音量對比,卻也把樂曲的戲劇性張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指揮刻意安排的 Off stage 呈現方式,把部分的銅管安排在觀眾席中後段,讓整體的樂團聲響效果更完美的融合,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
撰稿人 聲子樂集 林希哲

新聞照片

近期新聞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