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彼物、此時-支亞干遺址展

公告日期:2019-01-15

3181

彼物、此時-支亞干遺址展

文/楊富民 /

  一場別開生面的遺址展在支亞干部落舉辦。這麼一座溪畔邊的小村莊,在村裡的辦公室二樓,竟然展示著兩三千年前的文物?讓人有些困惑、有些摸不著頭緒──這些東西不是只會出現在博物館裡面嗎?一進入展場,入眼先看見考古出土的玉器、玉石邊料、石器,以及陶器,還有近幾年來西林社區發展協會帶著部落居民一起製作的立體地圖。

  被這些「活生生」考古文物震撼的同時,卻發現這些玉石、玉飾不正是有名的豐田玉嗎?發展協會的理事,同時也是本展策展人Apyang Imiq在一旁笑著說:「過去豐田玉最有名的遺物,是卑南遺址中陪葬的玉器。」其中最著名的玉器,即是管型玉飾,其製作方法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卑南遺址所出土的玉器並非在當地所製,大多數是在花蓮製造、加工;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也曾出土過來自支亞干磨製的玉器。

  早在西元1929年,日本著名學者鹿野忠雄曾經指出,支亞干遺址有可能就是史前時代整個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玉石加工區。為什麼這個展覽不是選擇去博物館,或是能讓更多人看見的地方?Apyang說,的確常有這樣的疑問,但是對於考古學而言,這些出土文物最好是就地展出:「因為每一件器物,都與當地的文化有關係,只有放在最適合它的空間,我們才能真正辨讀出它們的意義」。

  整個展覽非常具有深度,當初發現遺址時,為保護文物,居民們的田地被限制「深耕」,耕作深度為表層至地下50公分。這影響到以農為生的部落,令居民們苦不堪言,甚至群起抗議。當初居民抗議最主要的原因,即是過去的文物固然重要,但是當下居民們的生存,難道要被忽視嗎?花蓮縣文化局為力求文化資產保存與在地居民生活之間的平衡,多次舉辦說明會,與部落溝通、協調、討論;因此展場內的解說展板,不僅有文化局人員對於遺址的看法,同時也呈現出村民們對於生存權、土地使用權的訴求,忠實反映了整個考古過程的波折。

  村民們陸陸續續進來觀看展覽,看到那些過去他們未曾見過的文物。Apyang說,他不知道居民們看到考古出土文物的時候,內心是怎麼想的,或許需要一些時間發酵。可能是看到這些先人們留下來的文物,感到追尋自我與土地的激動;又或者仍在憂愁著自我的未來如何生存……。無論如何,這個展覽所呈現的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也是當代居民們的狀態,如同展覽中所寫的:「彼物、此時,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我們,同一塊土地,嘗試對話」。

新聞照片

近期新聞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