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在劇場為下一代撕下標籤

公告日期:2019-01-15

2593

在劇場為下一代撕下標籤

/楊富民 /劉尉楷

  今年度的社區行動專案中,一個特別的青年實踐引起了社造推動委員們的讚賞──「新住民戲劇工作坊」。執行者劉尉楷,期望用「撕標籤」這樣的行為,在劇場中引起觀眾及參與者省思。

  「會關注到這些『被貼標籤的人們』,其實是因為一場戲。」尉楷說:「當時為了飾演一名帶有泰語口音的移工,我在台南夢時代工程期間,進入工地與移工們一同工作,學習泰語,揣摩移工的口音。」過程間,尉楷與這群泰國移工們成為好友,甚至戲結束以後,他還持續學習泰語將近兩年的時間。

  為了感謝這些泰國朋友對他的照顧,尉楷約他們出去玩,讓他們體會不曾見過的台灣,那時發生了一件事情觸動他──當他們要領票搭火車到其他縣市時票務人員對尉楷不加任何察看驗證,便將票券給他;但對泰國移工朋友們卻多加盤查,甚至要求他們出示證件。

  「雖然出示證件是必須的,但是移工朋友的證件常常都被壓在老闆那裡,我能夠明確地感受到這群移工朋友們是被歧視、不信任的。」這件事情他到今天都沒有辦法忘記,一個小小的細節,讓他發現這群朋友在台灣並不受歡迎。

  完成學業回到花蓮,尉楷開始透過劇場為移工朋友、新住民們發聲。「新住民戲劇工作坊」便是源自於此,在工作坊中,他引用作家張友漁的《西貢小子》其中一個篇章〈誰偷了金項鍊〉,講述擁有新住民身分的母親,被自己的祖母懷疑竊取家中財物的故事。

  參與工作坊的朋友們,必須在「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中,嘗試竊取「鬼」的金項鍊,直到金項鍊被竊取後,大家再共同討論究竟是誰偷了寶物。「這就像是一個貼標籤的過程,我們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因為膚色、語言、長相就將他人定義……」從貼標籤的過程與參與者共同討論,是為了「撕標籤」:「如果我們重新看見一個人如何被歧視、被貼上標籤,我們就會發現這件事情如何輕易產生仇恨、歧視。」他透過工作坊進入到國小、國中,帶領青少年體驗自己被貼上標籤的過程,他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真正從歧視到「齊視」,看見不同文化的美好,對待每個人更加的友善。

新聞照片

近期新聞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