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

前言

花蓮的石頭,是這座城市的DNA。它是上天獨賦的恩賜,也是貫穿森川里海的生命源頭。

它藏於山林 ─ 花蓮蘊藏豐富的石礦資源,大理石礦藏高達三千億公噸以上,媲美義大利卡拉拉,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理石產區。同時也有獨特的蛇紋石及豐田玉礦藏。礦石經造山運動,在地理上形成遺世獨立的景觀文化財─太魯閣峽谷及清水斷崖。它藏於溪河─山中礦石傍溪共生或沖刷而下,落於溪底河岸,形成種類繁多、五彩繽紛的東海岸玉石,白鮑溪、荖溪撿拾,是不少花蓮人記憶中的休閒樂趣。

它藏於生活─花蓮擁有全臺80%的石材資源,加工設備及產能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義大利。花蓮居民中約有20%從事石材相關行業。花蓮市區的剩石人行步道、石雕候車亭、石材拼貼牆面,以及縣境內林立的石材工廠、石藝商家、石雕藝術家工作室等,見證了花蓮人「與石共生」的生命情感。它藏於海洋─落石經溪河沖刷出海,在太平洋的潮汐中打磨,經過海浪不斷沖淘刷洗,再次送回海岸,成為七星潭海灘上遍佈著的圓潤鵝卵石、石英等各種類美麗石頭,絕美景色總是讓造訪遊客心醉,這又是大自然送給花蓮的新禮物。

自古至今,森川里海,花蓮的石頭一直在這裡,閃爍它的光芒,與花蓮的自然、人文緊密相連,啟發、餵養著花蓮文化,也印證花蓮的獨一無二。

而石雕藝術,是最能展現花蓮人精神氣質的一門藝術。石材,是自然界中最堅硬、厚重的存在,任何血肉之軀在巨石面前都顯得微小。而花蓮人自古生活於氣候、地質多變的東海岸,早習慣與颱風、地震等天災共生,培養出越是面對嚴峻挑戰,越是不服輸的執著性格,因此面對堅硬、難以撼動的石材,反而勇於欣賞它的特質,親近它、喜愛它、研究它,甚至動手雕刻它,將它昇華為美學的境界。

石雕藝術是一門很硬的藝術,但同時也是高度純粹的藝術,它達到人力創作所能負荷的極限、材質硬度所能挑戰的巔峰,它追求與自然形色融合的極簡,也是現今於自然環境中,唯一能不畏風雨的藝術類型。它是花蓮地理自然與人文態度交織下,獨創的藝術存在。石雕藝術,講的其實是花蓮人文,經過磨礪後所綻放出的光芒。

為什麼要舉辦「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 這不僅是一場花蓮人文的慶典,邀請世界各地朋友到此相聚的活動,同時透過「石雕藝術」為媒介,花蓮這座城市也向世界遞出自己的名片,訴說自己的城市形象。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核心活動「戶外創作營」的英文「Symposium」中文譯為「饗宴」,這是古希臘時代的一種聚會或儀式。在柏拉圖的著作《饗宴篇》中清楚的說明,這是人類追求美善、熱愛智慧的一場聚會。一切人文活動之產生,皆源於情感、感性的動機。

因此「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如戶外創作營、展覽、研討會等,都是在透過感性的藝術活動追求最高的美善,在既感性又冷靜,浪漫而務實的創作與欣賞過程中,思索其中的意義,再一次認識自己及所生活的土地。

花蓮縣自1995年起辦理「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迄今年屆滿25年,是臺灣目前舉辦歷史不間斷、最悠久的藝術創作活動之一,長久打造東臺灣優質藝文口碑品牌,歷年不僅為花蓮累積百餘件戶外大型石雕佳作,提供在地鄉親及遊客美好的文化享受,亦使花蓮石雕藝術揚名國際,成為地方的重要藝術資產。

第12屆「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主題訂為「石動曼波」(Stone Mambo),主旨即是以藝術家創作過程為主體概念,以「動」為主軸來貫穿各項活動內涵。石雕,完成後雖是靜謐的藝術,但是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圍繞著一顆巨大的石頭,揮舞手中各式工具,卻是如同一場曼妙舞姿的演出,一場場精彩的曼波之舞結束後,留下的則是一件件鬼斧神工的藝術作品。

「石雕」雖作為傳統藝術,但傳統並不代表落後,透過經典價值的不斷闡述與詮釋,一樣能歷久彌新。「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作為花蓮與世界之間的聯結平台,不僅為世界各地優秀的石雕藝術家打造出一個優質的創作空間,也使世界看到花蓮的美麗,並將世界石雕藝術的精華收藏於花蓮,讓民眾得以認識、欣賞它的內涵。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今年25歲了!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讓我們更清楚看見這門藝術的永恆與獨特,以及對花蓮這片土地的價值,越在地越國際,這是我們不變的堅持──用自己的文化向世界說自己的故事。

花蓮縣長

徐榛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