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秀林普明寺

更新日期:2022-04-19

1.2萬

普明寺位於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村,普明寺除了是座日治時期的古剎外,民國52年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到花蓮之後,就在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修行。普明寺前身為「惠門山延命地藏尊」,當時擔任花蓮港北埔農場主任的嘉村忠吾先生為籌建木造寺廟的出資者,於日大正11年(1922)舉辦鎮座典禮。
大正10年(1921),日本人為了安撫由內山遷居而來的太魯閣族人,以及當時北埔地區霍亂疫情,於是在此塑造地藏王菩薩像,露天鎮座在警察官吏派出所廣場,每年7月30日召集附近各社族人於此,舉行隆重祭典,期收安撫之效。據說塑造之初,當地原住民問警察,此為何物?警察回答:「佛」,而佛的日語發音為「何特卡山」,當地原住民發音不標準,諧其音為「埃卡托山」,最後就演變成為部落的名稱,戰後再改為「佳民村」。
戰後,日本人離開臺灣,地方仕紳許聰敏先生,見地藏王靈天鎮座,於是捐資修建簡易房舍。民國49年許聰敏先生再發起募款,改建今日普明寺寺廟樣貌,並改名為「普明寺」。今普明寺主祀地藏王菩薩外,另陪祀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
民國52年,證嚴法師到花蓮之後,就在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修行。民國58年2月9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不到三年,由證嚴法師帶領眾弟子,在普明寺舉辦慈濟第一次冬令救濟,而這項人道關懷如今拓展到全球74個國家地區。
民國68年,許聰敏老居士正式邀請釋慧寶法師住錫主持普明寺至今。秀林普明寺本殿約5坪,簡單古樸,普明寺本殿山牆上頭仿文藝復興式的圖騰設計,雖簡單卻又不失大雅。

民國 49 年(1960),花蓮當地富豪許聰敏發現缺乏維護的エカドサン延命地藏尊,籌建了約 10 坪的普明寺,建築範圍即為今普明寺大殿。隔年證嚴上人在後院建造木屋作為修行與居住場所。民國 58 年(1969)證嚴上人離開普明寺,遷居至慈濟精舍。民國 69 年(1980),釋慧寶法師進駐普明寺,並在後院建造木屋作為女寮。民國 49-71 年(1960-1982),在這 21 年間普明寺並未進行大規模增改建,仍維持許聰敏當時籌建的模樣,直至民國 71 年(1982),大殿前修建了鋼筋混凝土造的誦經堂為止。民國 71 年(1982)後,因寺院迅速發展,原有空間不敷使用,又陸續興建五觀堂(齋堂)、女寮,會客室與辦公室,直至民國 90 年(2001)前後興建大寮(廚房)為止。 推測地藏王菩薩在建造之初應是與現在下方的臺座一併塑造,而普明寺建造之初應是在原有的地藏王菩薩像與基座旁邊再興建今日普明寺的建築。


參考資料:
1.花蓮縣志。
2.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 花蓮縣。
3.花蓮縣歷史建築秀林普明寺修復與再利用計畫

文化資產資訊

類別
歷史建築
地址
972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佳民路121號
土地範圍
花蓮縣秀林鄉格督尚段389地號,面積268.8平方公尺。
公告文號
中華民國101年10月12日府文資字第1010190032A號

鄰近文化資產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