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之評論

公告日期:2014-06-01

6963

演出時間:103年6月1日
2014年6月1日於花蓮文化局演出「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是由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謝元富院長,帶領音樂系六、七十位同學,及樂團首席馮楚軒小提琴音樂家、李泰和中提琴家與蘇綉雯鋼琴家等教授共同演出。演出曲目分別是作曲家比才《鬥牛士前奏曲》、韋伯《給中提琴和匈牙利迴旋曲》與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等。曲目除了西歐古典音樂外,以本地花蓮作曲家劉靜江老師之「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為這次演出曲目之主軸。此曲能夠呈現在聽眾面前,主要是來自劉靜江老師從小的成長在花蓮環境,與多年來參與阿美族部落的豐年祭典採譜的心得,化為這首精緻的樂章。

本場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是國立臺東大學繼2011年「原住民歌劇-逐鹿傳說」、2013年舉辦「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陸森寶彌撒曲」之後,又推出另一種具有原住民新風格的作品。持續將國立臺東大學長久以來深耕在地文化的成果,透過音樂會的形式作一開拓與深化的又一表現。此一活動同時邀請小提琴家馮楚軒擔任首席,中提琴家李泰和擔任韋伯協奏曲獨奏及鋼琴家蘇綉雯擔任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的鋼琴獨奏。

此次音樂會「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以阿美族歌謠為題材的作品,將歌謠或傳說故事與交響樂團的結合相當成功,尤其是精湛的演出,更不在話下。指揮家謝元富院長的指揮,將作曲家劉靜江老師所創作的「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樂曲所描寫的意境、樂曲的內涵與聲響效果,詮釋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樂團與獨奏者演奏技巧上,包含音色的處理、音樂的張力,扣人心弦,樂曲所帶來的震撼無不吸引觀眾的目光。

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之樂章,創造不同以往的文化呈現,為原住民族音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讓原住民歌謠傳唱不只是傳唱,而是交織成一曲曲的交響史詩與樂章。國立臺東大學不只開創這樣的格局,同時也實踐了這樣的創新理念,而這次的音樂會「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就是融合了部落的議題,以文化為主體表達出兩個樂章的主題:問路與探路。

關於這首「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也許有人會認為,此樂章為何很難聽出具有原住民音樂的風格與味道。這要釐清的是,這首交響詩Lalan--路是屬於編曲或屬於創作的問題上。若從曲式與風格來看,它是屬後者,也就是說,作曲家運用阿美族Lalan--路的傳統概念,運用西洋音樂的創作手法,表達出阿美族部落具有人類的生命觀與宇宙觀的樂曲,並借用阿美族民謠片段旋律作為創作的動機,注入其阿美族Lalan--路的映象與思維。例如作曲者想傳達甚麼樣的理念,創造了甚麼?原則是甚麼?

若從樂曲深層的結構手段來看,音樂表達的意象、音樂曲式交叉的力量、強烈的節奏以及音群細節與變體等,這些組織手段,揭示我們從阿美族傳統歌謠最初的特徵,結合其西洋創作手法的動力形式原則,在曲式的堆疊,透過樂器的聲響效果,表達出阿美族耆老所言:「歌是路,舞是路,酒也是路」的意境,傳達出作曲者對阿美族組曲Lalan「路」的傳統概念,因此本樂章以「Lalan」為曲名就是由此而來。這次由指揮家謝元富院長所指揮的國立臺東大學管弦樂團,從現場中的聆賞,就可以感受到所謂的「問路與探路」的旅程場景。這樣的呈現,也標示出了原住民樂舞另一種生命力與表現力,在這個時代重新賦予新藝術的意義。

原住民音樂從部落劇場到舞台,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成為新的藝術,不可諱言,在過去不同的作曲家的作品就早已存在。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成為新的藝術,雖然顛覆了原住民傳統祭儀歌謠有其社會功能及歷史記憶的用途,因為原住民祭儀樂舞原本並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跟上天跟神靈對話,而原住民交響詩─Lalan「路」,透過引用祭儀歌謠背後的文化概念,並借用當中祭儀歌謠之片段旋律,創造出不同以往的文化呈現,重新詮釋部落的珍貴美學,成為新的元素。這種破格不僅讓我們耳目一新,同時也看到了,原住民音樂在不同的時代,有其無限寬廣的創作領域與演奏的新視野與多元化。

在這次的音樂會,值得一提是背後的推手。十餘年前,花蓮縣文化局為提昇縣內欣賞音樂人口及水準,委請聲樂家彭興讓老師開始策劃「花蓮音樂節」,引進國內、外知名音樂團體於花蓮展演,並於92年開啟第1屆「花蓮音樂節-最美麗的山海交響曲」成為「國際音樂節」前身。讓人津津樂道的後山花蓮,不只是好山好水,音樂人文氣息更美。近年來,花蓮縣文化局在陳淑美局長的帶領與努力下,舉辦了上百場的音樂活動,帶動了花蓮地方藝文的提升,讓我們欣賞到來自不同音樂的饗宴,這些幕後功臣是值得我們給予掌聲的。最後也期待國立台東大學,在謝元富院長所帶領的管弦樂團,繼續為台灣原住民音樂在這個時代,發展出更多的新作品。

活動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