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日期:2023-04-17
9822
- 活動時間
- 發佈單位
- 視覺藝術科
- 活動地點
- 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一企劃室
- 活動地址
- 970 花蓮縣花蓮市文復路6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展出地點及日期】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一企劃室/112年4月22日至6月30日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並非臺灣對外交通的阻礙,而是與外界連結的重要通道。數百年來海洋提供了臺灣人民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孕育出多元的文化特質。從早期臺灣先民跨海而來定居,16世紀大航海時代轉口貿易等不同時期,臺灣周遭海域一直是航海要道,無數船隻穿梭於此,東西方文明也在這塊土地交會而產生燦爛的火花。有些船隻的人們停留在臺灣,在陸上留下印記,也帶來了豐富的物種;有些船隻則因為風浪觸礁甚至戰爭而沉沒於臺灣周遭的海洋,成為我國重要且寶貴的水下文化資產。這些水下文資封存於有如「時空膠囊」般的海底下,蘊藏豐富的考古與文化訊息,是認識過去人類文化與生活的寶貴遺產。
為保存維護這些珍貴的水下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通過《保護水下文化資產公約》,我國也在2015公布實施《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並且依法積極推動相關教育推廣,以呼應國際趨勢。行政院在2020年公布「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教育部108課綱以「核心素養」為課程主軸,將海洋議題融入教學並實踐海洋教育,以建立國人海洋基本素養,落實向下扎根工作,促進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的永續發展。
為持續加強提升國人從小對海洋文化及周邊環境的認識,深化國人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概念,文化資產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花蓮縣石雕博物館攜手合辦「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本次展覽結合水下考古與陸域遺跡,將各時代航路與留下的多元遺產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從歷史脈絡認識水下文化資產,並融入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大航海時代海洋歷史、在地海洋人文特色等內容,以呈現出不同風貌的全新展覽,認識水下文資原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本展運用多媒體展示科技,搭配手機通訊軟體提供一套實境解謎遊戲「小陶盒尋憶之旅」,輔助展覽內容,讓民眾的參觀經驗更加豐富多樣。展覽共分為「水下時空隧道」、「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臺灣海洋考古之旅」、「東西洋交會下的臺灣風貌」與「永續與推廣」等五大展區:
首先通過主視覺大海入口進入水下時空隧道,入口處鷹架上的燈塔與港口照片象徵船隻駛入各地的港灣。接著再前往認識水下考古與陸上考古的關聯性,瞭解水下考古的作業與海洋探測儀器設備,或步入船艙造景區,透過地面投影,如同站立船中俯瞰海面下的水下文資實拍影像,包含石滬、列冊沉船遺址、砲彈殘骸等,學習水下文化資產的相關知識,再進行一場有趣的水下文化資產快問快答體感遊戲,並使用觸碰螢幕查看臺灣各時期的主要航線,認識各條航線上的小故事。
沿著船舶造型牆面,走入本展最大亮點:中央船舶大型投影區,隨著船隻航行,走訪臺灣沿岸各地相關的燈塔、港口、廟宇、城堡等建築物遺址遺跡,再前往風帆造型的沉浸式投影劇場,化身成為在大航海時期,翻閱著古老地圖的船長,體驗海洋考古之旅,瞭解早期西方各國對臺灣的想像。
本展也分別展示了珍貴的出水遺物真品,與3D列印復刻品文物,運用多媒體觸控裝置,提供觀眾近距離觀看與瞭解文物的機會。欣賞文物之餘,看看西方水手與東方討海人的不同裝備,再透過圖像感應裝置,發現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用語及事物,例如:番薯、蓮霧、玉米、肥皂(雪文)、水泥(紅毛塗)等等,原來是隨著西方船隻一起飄洋過海來到臺灣,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展覽最後藉由臺灣潛水觀光秘境影片欣賞與水下文資保存標語打卡活動,向觀眾傳遞水下文資的重要性,喚起國人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的意識,一起守護臺灣的水下文化資產。
展覽時間自112年4月22日至6月30日,邀請您前來石雕博物館一起「潛行探索臺灣」!加入水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