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華巴諾駐在所砲庫修復及十三里(多美麗)駐在所整理計畫」新聞稿

公告日期:2022-01-28

1455

「華巴諾駐在所砲庫修復及十三里(多美麗)駐在所整理計畫」新聞稿
抹去歷史灰燼,再現日治八通關越道路華巴諾、多美麗駐在所容顏

    山林開放政策下,橫越中央山脈南投花蓮交界的大水窟、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跡的日治八通關越嶺道成為岳界熱門的登山路線。沿線56座日治時期駐在所遺構中,華巴諾駐在所現地仍存1903年俄國普提洛夫工廠生產的三吋速射砲及擁有壯麗的人字砌駁坎與浮築橋的十三里(多美麗)駐在所最具特色。為積極保存維護此2處駐在所之歷史文化內涵,花蓮縣文化局獲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補助,委託木本設計有限公司、偕同卓溪鄉登山協會,自1月18日至1月27日徒步深入山區進行華巴諾砲庫整修及十三里(多美麗)駐在所遺構廓清整理作業。
    日治時期,為壓制拉庫拉庫溪流域內大分地區的布農族人,台灣總督府於1920年設置華巴諾駐在所,配置5名巡查及6位警手,建築群包括駐在所本體、雙拼宿舍、砲庫、廁所及澡堂等,設置三吋速射砲、山砲、舊砲各1門。時至今日,華巴諾駐在所為日治八通關越道路上,尚有建築物留存的兩個駐在所之一,砲庫內俄製三吋速射砲,為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戰利品,做工精良,保存狀況尚佳。花蓮縣文化局於108年委託木本設計有限公司進行全區測繪作業,繪製現況圖及復原圖,並建立文物清冊。惟當時仍存的雙拼宿舍疑受圓規颱風摧毀,110年12月下旬查見已全部傾倒於地。為維護三吋速射砲之保存環境,花蓮縣文化局委託木本設計有限公司,於今年賡續進行砲庫修復工作。因華巴諾駐在所位處須徒步3整日崎嶇山徑的深山之中,所需建材、工具需以人力搬運,故整修策略採外運建材與工具輕量化,並盡量利用現地殘材於整修標的。整修之前,多年堆積的腐植土壓毀大面積的屋頂鍍鋅浪板及屋面板,垂木多數佚失,牆角版壁亦腐蝕,整棟砲庫搖搖欲墜。此次整修,依循日治時期作法並參考老照片,屋面使用未上漆之鍍鋅浪板,鋪上帆布後以現地傾倒的雙拼宿舍殘餘之版材、木柱,修補屋面板、補增佚失的垂木,新增支撐橫樑,於版壁牆基墊石塊阻絕地底濕氣,並重新拉設四角抗風索。整修過程中,發現即使在材料取得嚴苛的環境中,當時日人仍採類似土居葺的屋面作法,於鍍鋅浪板與屋面板之間鋪樹皮作為防水夾層。在海拔1924公尺的山區、歷經3天寒風苦雨,工作團隊順利完成砲庫修復工作,修舊如舊,還原砲庫原有風貌,提供三吋速射砲乾爽的保存環境。
    十三里駐在所設置於1921年,1944年裁撤。因距玉里十三日里,日文稱為トミリ(Tomiri),而別稱多美麗。目前駐在所木造建築群已佚失,敷地由兩層平台構成。因駐在所位於片岩產地,產量豐富,故下層平台鄰近越道路的駁坎以片岩採人字砌構築,駐在所南北兩側的越道路皆以「浮築橋」形式構造,兩側路緣石細長且作工精美,與駐在所砌石駁坎及現地自然景觀形成優美的歷史文化路徑。花蓮縣文化局於109年委託木本設計有限公司進行駐在所主入口北側的駁坎修復及敷地遺構測繪,惟地表鋪滿植物根系竄生之腐植土,只能進行局部清理工作。為瞭解全區敷地遺構,今年由木本設計有限公司及卓溪鄉登山協會組成工作團隊,前進十三里駐在所,清理駐在所的地坪及地表遺構,移除表層腐質土,以釐清駐在所建築群之配置,測繪相關圖面,提升現地遺構展示量能。在風雨交加、氣溫未達10度的山區中,工作人員握著小鋤頭勉力清除被樹根牢牢捉握的腐植土層,細心地記錄所見的文物及露出的石板遺構。歷經四個工作天,辦公廳舍、宿舍、神社及廚房等遺構更為清晰完整,並有許多新發現。廚房遺構旁發掘出推測為廁所及化糞池遺構,浴池遺跡旁發現鐵線及大片石板,種了櫻花樹,研判是浴池相關休憩設施,可能為屋頂的迴廊或涼亭。清理水池周邊土層,確認如文史工作者葉伯強先生提供的老照片,水池為圓形構造,但圓內又砌了一小圈,後期改建為新月型。
    象徵殖民威權的日警駐在所歷百年滄桑而逐一被大地收回,行經而過的登山客只見其日漸模糊的容顏。花蓮縣文化局吳勁毅局長表示,透過布農族人的參與、政府資源的協助、專業團隊的協力,共同推動華巴諾砲庫整修及十三里(多美麗)駐在所地坪清理等歷史遺跡保存工作,將二十世紀初殖民砲火深入拉庫拉庫溪流域及布農族人為其尊嚴與生存而奮戰的歷史,揭示於當代,並永誌於後人。

近期新聞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