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花蓮公共藝術又一新作 「巴特虹岸-在這安居的地方」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公告日期:2018-04-25

3763

巴特虹岸-在這安居的地方

花蓮公共藝術又一新作 「巴特虹岸-在這安居的地方」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豐濱新社半島越來越藝術,在部落居民及熱心志工齊心接力打造,終於完成位於新社半島(台11線43K處)之「巴特虹岸-在這安居的地方」公共藝術作品。


4月25日下午花蓮縣文化局視覺藝術科長馬成怡、本案審查委員林興華老師及莊竣安老師、策劃人杜瓦克‧都耀、藝術家陳淑燕、豐濱鄉公所林慶龍秘書、豐濱鄉代表會邱福順主席、李文盛村長、豐濱鄉老人會總幹事潘文雄、東華大學藝創系吳柏熹老師及部落居民們等到場歡喜為作品揭開序幕。

去(106)年從四項競爭計畫脫穎而出,獲花蓮縣公共藝術專戶補助之「巴特虹岸-在這安居的地方」公共藝術案。策劃人之一陳淑燕老師表示,藉由建造竹編、牛糞和稻草共構的建築體,呼喚出在地住民的生活經驗,呈現著人和大地共處共榮的有機樣貌!使用噶瑪蘭族建造家屋的竹子、黃籐,以及牛糞、稻草等自然材料,在新社半島的稻田裡,編造如庇護所的家屋意象!錯落地建構A.B.C三間不同大小、有材質變化如同聚落家屋的地景。表達這裡的住民(噶瑪蘭族人、阿美族人等)落地生根、和自然和諧共處,且安適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理想生活。
  
作品運用部落的手藝,手削竹片來編織的穹頂竹編造型,編織結構通透但強韌,舉辦工作坊與工作營,匯聚參與的力與心;有幾個可以穿越進出的門,像是聚會的集會所,這是稻田裡的景觀,更是讓人安居的自然建築。

對於參與竹藤編工作坊及牛糞版築工作營的民眾們,花蓮縣文化局馬科長成怡特別感謝,公共藝術作品與藝術作品不同之處,貴於民眾親身參與過程,達到藝術教育紮根。創作期間村民與學生參與牛糞牆製作,不僅回味古早生活和兒時記憶,更凝聚部落共同參與的意識。期待未來在花蓮,有更多、更美好的公共藝術作品開花,豐富人與土地、人與文化的緊密連結。

新聞照片

近期新聞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