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05-04
874
年代:清領時期
數量:1件
尺寸:寬15.5/最深12.5/最高27
材質:木(樟木)
綜合描述:
花蓮市延平王廟開基延平王神像端坐圈椅,手呈抱壽體,露左手拇指,身與椅為一整塊木料,紅面垂目畫眉,戴明式冠帽,後腦黑髮,後頸為粉彩,面有五孔植鬚,身著金袍,紅漆腰帶,衣袍為漆線裝飾,著黑靴,腳踏底彩繪綠底白花紋布,底座為黑,底座正面中央有金色漆線紋飾,應為妝佛店堂號,椅背彩繪虎皮紋飾,座椅內緣神像腳後方,則貼有一標籤紙,鉛筆手寫「開台聖王開基祖」字樣,神像底部中央有一圈燻黑並開裂痕跡。
本神像材質為樟木,透過科學檢測以X光檢視開基延平王神像,本體與圈椅一體成形,無任何斷裂銜接或接榫痕跡,也無構造外接之痕,顯示本件神像係以一塊木料雕刻完成。另外,神像身體中央也無空洞淺白色的入神孔痕跡,係雕刻完成後直接開光點眼供奉。
法令依據:符合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3、5款。
指定理由:
一、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
本神像與花蓮十六股庄的漢人開墾關係密切。據廟方傳說咸豐元年(1851),先民黃阿鳳集十六股份,募墾民二千二百餘人,前來花蓮開墾,創建十六股庄。為安定墾眾民心,先至台南府城恭迎此尊神像及令旗、香火,建一草廟供奉。能呼應《淡水廳志》及《台灣通史》對於十六股庄開發的記載。
二、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
此尊神像與一般開基神像尺寸相符,採用單體髓心之樟木雕刻而成,體態為抱壽體,本體與圈椅一體成型,以彩繪、貼金與漆線營造的整體與服飾,反映具有泉州派神像製作工藝之特色。
三、數量稀少
臺灣東部漢人移墾較西部晚,清代以前創建之寺廟稀少。此尊神像歷時悠久及保存尚屬完整,可見證地方開墾及信仰傳播,為花蓮市延平王廟訴說歷史的重要文物。
保存現狀:花蓮市延平王廟開基延平王神像,神像主體為木刻漆線,約數十年前曾重新裝飾彩繪,另外帶有金屬神帽,披上刺繡雪衣,神像底部中央有一圈燻黑並開裂痕跡,似經過火燒。有局部劣化狀況,無潛在損壞。
文化資產資訊
- 類別
- 古物
- 地址
- 970 花蓮縣花蓮市國強里
- 公告文號
- 112年1月4日府文資字第1120001611A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