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花蓮縣布農族舊社領域復返計畫」階段成果新聞稿

公告日期:2021-11-17

812

「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花蓮縣布農族舊社領域復返計畫」階段成果新聞稿
花蓮布農族再造歷史辦理無形文化資產傳習
傳統編織課程、登山技能培訓重回祖居山林

由文化部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導、花蓮縣文化局辦理「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花蓮縣布農族舊社領域復返計畫」之子計畫「無形文化資產傳習及在地社群培力計畫」,於今年十月起跑,連結當代部落與位處深山的舊社,辦理山林資源利用之無形文化資產紀錄及傳習課程。

「布農族傳統編織技藝傳習計畫」在今年十月起開始tenimuqus(便當盒)藤編課程,延續過去兩年辦理的背負藤器課程,這次選擇與民族飲食較相關卻已少有人製作的tenimuqus(便當盒)。便當盒需要盒身與上蓋,總共得製做兩個物件,由石平部落在地的助教tama Ciang與阿禮帶領大家進入部落後山採集,雖然小物件所需要的藤料不多,但學員們從採藤、分段去節、剖藤、初步去肉、曬藤、削藤等傳統工法通通親自動手,考驗的是實作功夫。
圖(臉書「生活編事」):學員在部落附近的淺山地帶拉藤的畫面

在部落藤編藝師余清山老師的記憶裡,父親的便當盒是深圓型制,這次教學的便當盒也是以圓型為主,再利用小一號的鐵圓框綁定塑型。一個便當盒成功與否,除了深度要夠,再來就是盒身與上蓋,是否剛好能相合,因此必須很仔細地對照外框的尺寸。

部分動作快的學員早早完成便當盒,並開始裝盛食物,或是外出買早餐時就用自己的藤編便當盒裝著包子。11月6日藤編班前往台東成功阿美傳統家屋交流,學員所用的盤子就是自己所製作的便當盒盒身。執行單位慢移生活工作室預告,明年度的藤編課程將製作更大型的物件-tukban(篩籃),一種用作篩小米或是晾曬食物的食器,在布農族的家屋裡是必備的藤器。
圖(臉書「生活編事」):由來自清水部落的學員製作完成的藤編便當盒

除了藤編課程外,今年新增了同為傳統編織技藝的網袋課程,報名資訊一出即早早額滿,這次課程將教學davaz(獵袋)的製作方式,錯過這次報名機會的朋友也不必灰心,近期即將推出獵袋編織傳統上所使用的材料苧麻的種植與取纖共學班,花蓮縣文化局大力邀請花蓮縣內布農族人從速報名。
圖(臉書「生活編事」):苧麻種植與取纖共學班於12月11、12日至台東工坊見學後,將於明年展開為期7個月的傳習課程,邀請花蓮縣內對苧麻種植有興趣的布農族人一同共襄盛舉(註:參與此課程需有可種植苧麻之田地或園地)

「登山嚮導技能培訓計畫」延續前兩年的計畫,這次除了野外急救課程及室內室外課程外,也新增由布農族人前輩現場蒞臨指導的山林工作經驗交流分享,邀請到高山協作全志平、國家公園保育巡查員高忠義、林務局護管員邱曉徵,以及曾任歐都納世界七頂峰攀登隊隊長、台灣第一位無氧無協作登上八千公尺高峰的登山家伍玉龍擔任講師,令學員獲益良多。

在野外急救課程方面,參與的學員來自卓溪鄉及萬榮鄉的布農族部落,課程內容精實,專門針對偏遠地區之專業人士以及進入偏遠且惡劣環境的登山領隊,提供完整野外急救訓練的入門課程。學員們在五天的課程結訓後,皆順利完成考試取得證照,將更有利於日後從事登山產業的專業度。

這次的室外課程則選在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步道阿桑來戛支線進行,由講師張國威、全志平帶著學員進行三天兩夜的野外訓練,學習室內課程傳授的各種技能,並演練渡溪、崩塌地橫渡等危險地形的通過方式。

近期新聞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