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103年花蓮縣公共藝術補助計畫-平和藝起玩創意

公告日期:2017-02-14

5634

壹、基地環境圖說及分析
   平和國小位於花蓮縣壽豐鄉平和村,東以花蓮溪與海脈山脈為界,西倚鯉魚山,南有白鲍溪流經,北與東華有機專業區為鄰。社區居民百分之八十為世居,多數家長以從事農牧業生產。本計畫為讓社區及校園與公共藝術產生密切聯結,因此構思以「友善環境」為發想,連結社區農業與學童的生長背景,轉化為學校對社區的關懷,期待藉此公共藝術推廣教育,完成 「平和藝起玩創意 」公共藝術創作之理念,形塑平和國小重要之文化意象,傳達公共藝術融入生活的訊息,並帶領全校師生及在地民眾感受到公共藝術作品的美感與意涵。

貳、公共藝術教育推廣辦理方式
一、計畫理念與目標
(一)理念
花蓮縣壽豐鄉平和國民小學金進行校舍補強工程,藉此融入公共藝術,落實公共藝術教育。為讓校園與公共藝術產生密切聯結,我們以「友善環境」為發想,連結社區農業與學童的生長背景,轉化為學校對社區的關懷,創作「平和藝起玩創意」。
本校計劃辦理公共藝術推廣教育,希望藉此完成「平和藝起玩創意」公共藝術創作之理念,形成平和國小重要之文化意象,藉此傳達公共藝術融入生活的訊息,並帶領全校師生及在地民眾感受到公共藝術作品的美感與意涵。
(二)目標
1.公共藝術之特性乃具有「公共性」,藉由本次公共藝術推廣教育,讓全校師生了解公共藝術外,也期盼與校園內的公共藝術作品產生互動,以達到宣導與教育的功能。
2.本計畫將創作活動範圍從校園延伸到社區,將公共藝術推廣教育的意涵透過活動傳遞給民眾,透過民眾及師生的參與,形成作品、藝術家和觀賞者三者間的對話。
3.為了讓公共藝術更富有教育意義,未來不只是藉由特定活動來推廣,而是師生或民眾們能自己接力把公共藝術推廣出去,從被動轉為自發性,將建立的公共藝術推廣機制永續傳承。        
 二、教育推廣對象
       全校師生、家長、社區民眾
 三、辦理方式
    (一)方案發展歷程:
      1.公共藝術創作
      (1)以「生產、生活、生態、生命」的四生概念設計相關活動,並創作產出藝術作品。
       A.以農村稻草搭配環保素材,締造出多樣裝置藝術。
       B.創造具有農村色彩與呈現農作物豐收景象的陶藝作品。
       C.將農村景致繪製於大型木質刊版,結合成為稻草裝置藝術與陶土創作作品鑲嵌之公共藝術底座。
      (2)藉由行動裝置藝術之概念,將完成之公共藝術作品鑲嵌於校園景觀牆,作為永久性陳設。
      (3)作品需耗時2個月製作,規劃於大型活動前完成作品設置。
       2.公共藝術教育宣導
      (1)透過校慶啟動儀式說明作品意涵,並推廣公共藝術教育。
      (2)透過研習與講座方式,向學生、社區民眾以及老師介紹不同形式公共藝術作品,並藉由創作活動體會藝術與生
活環境的關連性,傳達出本校人文關懷精神。
       3.民眾及師生參與方式
       (1)參與公共藝術作品設置:
        時間:公共藝術設置時
        對象:全校師生及社區民眾共同參與
        方式:創作之陶藝作品與彩物件鑲嵌結合成公共藝術作品,並轉化成學校新設牆面之永久陳設。
        目的:讓師生了解作品之創作精神及與學校及社區結合之特質,落實公共藝術參與及教育。
       (2)公共藝術宣導教育:
        方式一:公共藝術設置後
        對象:本校師生及社區民眾(村長、社區理事長、家長)
        方式:於大型活動中舉辦「平和藝起玩創意」啟動儀式,藉由此活動說明作品意涵。
        目的:讓師生及社區民眾親自參與啟動儀式,不僅有視覺上的享受,更能親身體會作品 深層的意涵。
        方式二:公共藝術設置後
        對象:本校師生及社區民眾(村長、社區理事長、家長)
        方式:聘請專家透過研習與講座,向師生說明公共藝術的觀念並介紹不同形式公共藝術作品。藉由創作活動讓學生與作品進行互動且體會藝術與生活環境的關連性活動。
        目的:讓學生瞭解生活中有很多公共藝術可供欣賞,藉此機會傳達公共藝術融入生活的訊息。
  (二) 課程大綱:如下表(二-1、二-2)
      1.公共藝術創作:
     (1)實施對象:全校師生、社區家長
     (2)實施時間:如下表
項次 課程主題 主題類別 教學
內容
材料
工具
授課
老師
教學對象 上課地點
上課時間
時數
1 蔬果排排站 視覺 雕塑 陶土 李宏彬 全校學生
教師、
社區民眾
E 化教室
0311(三)
1300-1700
4
2 蔬果排排站 視覺 雕塑 陶土 李宏彬 全校學生
教師、
社區民眾
E 化教室
0318(三)
1300-1700
4
3 稻草人DIY 視覺 稻草人草圖 稻草
竹竿
鐵絲
報紙
光碟
溫麗雲 中高年級 E 化教室
0408(三)
1300-1600
3
4 稻草人DIY 視覺 製作創意稻草人 溫麗雲 中高年級 E 化教室
0415(三)
1300-1600
3
5 稻草人DIY 視覺 製作創意稻草人 溫麗雲 中高年級 E 化教室
0422(三)
1300-1600
3
6 農村風情 視覺 基本素描 彩繪
 
用具
李宏彬 全校學生
教師、
社區民眾
E 化教室
0923(三)
1300-1700
4
7 農村風情 視覺 裝置藝術 油漆 李宏彬 全校學生
教師、
社區民眾
E 化教室
0930(三)
1300-1700
4
8 農村風情 視覺 裝置藝術 油漆 李宏彬 全校學生
教師、
社區民眾
E 化教室
1007(三)
1300-1700
4
9 蔬果總動員 視覺 裝置藝術 作品
 
鑲嵌
李宏彬 全校學生
教師、
社區民眾
穿堂
1021(三)
1300-1500
2
 
    2.公共藝術宣導課程:
      (1)實施對象:本校師生、家長、社區民眾。
      (2)實施時間:共分為二場進行

課程 授課
老師
教學對象 上課地點
上課時間
時數
1 公共藝術創作作品意涵 李宏彬 全校學生
教師、
社區民眾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1002(五)0800-1300
5
2 介紹各類型公共藝術創作 李宏彬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1002(五)1300-1600
3
3 體驗與分享---啟動儀式 李宏彬 校園展示空間
1021(三)
1500-1700
2
 
參、公共藝術教育推廣辦理過程與說明
一、計畫說明
計畫係由本校師生共同參與,以「生產、生活、生態、生命」的四生概念設計相關活動,創作產出藝術作品。作品藉學校活動揭開啟動儀式,讓社區民眾和公共藝術有雙向互動,並直接接觸藝術、親近藝術,進而關懷藝術。此外,聘請專業講師於教師進修研習、親子講座講授公共藝術的觀念,讓學生、社區民眾以及教師體會公共藝術的多元性。希冀透過講座與研習活動的辦理,除達到美學教育推廣之目的,更能增加學校師生、社區民眾對公共藝術的認知與生活環境的認同。
二、辦理過程紀錄
(一)辦理全程紀事 
時間 辦理事項 備註
(參與人數、活動地點)
103年10月~103年11月 進行現況分析及需求評估 15人、本校會議室
103年11月~103年12月 組成專案推動小組並規畫計畫可行性 15人、本校會議室
104年2月~104年3月 公共藝術計畫說明會 60人、本校圖書室
104年3月~104年10月 公共藝術創作課程 56人、本校E化教室
104年10月 公共藝術宣導教育 60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104年10月 成果展(啟動儀式) 56人、本校川堂
104年10月~104年11月 計畫執行檢討 15人、本校會議室
104年10月~104年11月 經費核銷 15人、本校會議室
(二)辦理過程圖說  
李宏彬老師指導 
李宏彬老師指導
全校師生參與創作
 全校師生參與創作
分組製作 
分組製作
不同主題製作 
不同主題製作
陶藝作品 
 陶藝作品
稻草人創作 
稻草人創作
分組創作稻草人 
分組創作稻草人
稻草人大集合
 稻草人大集合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前留影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前留影
李宏彬老師說明公共藝術理念  李宏彬老師介紹創作作品
李宏彬老師說明公共藝術理念,並介紹創作作品。
指導大家如何欣賞作品。
 指導大家如何欣賞作品。
師生與社區人士一起參與創作。
師生與社區人士一起參與創作。
創作者發表創作理念。
創作者發表創作理念。
修飾圖稿。
修飾圖稿。
說明公共藝術與社區結合意象。
說明公共藝術與社區結合意象。
李宏彬老師示範創作方向。
李宏彬老師示範創作方向。
彼此共同為創作付出一份心力。
彼此共同為創作付出一份心力。
創作作品拼貼。
創作作品拼貼。
參與者照下拼貼完成作品。
參與者照下拼貼完成作品。
啟用典禮。啟用典禮。
 啟用典禮。
啟用典禮。啟用典禮。
三、計畫成效
 1.提供學生親身參與製作校園公共藝術的機會,使學生經由校園公共藝術的執行認識公共藝術的意義,進而體會到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2.引領學生思考如何將感受到的對校園與社區的情感轉化為產出作品,並將藝術創作留存在校園進行環境美化。
 3.結合在地特色及社區資源,開創具有特色之文化創意產業,使學校教育活動紮根於社區環境,甚至活化地方經濟活動。
4.藉由公共藝術推廣教育,對內不僅讓全校師生能夠參與並製作,體會公共藝術的多元類型與特色,對外透過民眾參與,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空間,並落實生活美學。

陸、檢討與建議
一、從方案課程的執行過程可以了解社區與學校一起共共藝術討論取得共識,形塑公共的藝術概念,讓參與者就是藝術者。
二、在創作過程中,提升參與者對於公共藝術對於整個環境的營造積極的營造。
三、透過本案,讓參與者多了一份創作的技巧、學習欣賞他人的作品,以及在技巧上對色彩的認識。
四、透過公共藝術教學讓學校老師、學生以及社區民眾共同培養對於視覺藝術的感受。也藉此提升認識公共藝術的美學運用。

 

新聞照片

近期新聞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