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有藝思特工隊--109年花蓮公共藝術工作坊及作品導覽研習

公告日期:2020-07-16

4853

banner

為促進民眾廣泛接觸花蓮公共藝術作品及體驗不同材質手作,今年暑假期間花蓮縣文化局特別策劃4場次「有藝思特工隊」109年花蓮公共藝術工作坊及作品導覽研習,邀請民眾及親子們一同欣賞公共藝術,攜手參與工作坊。
海報


首場7月12日周日舉辦的馬賽克研習,特別邀請紫鼎藝術總監楊慧如老師講授,長期專研馬賽克鑲嵌藝術的楊慧如老師遠道而來花蓮,以活潑輕鬆的DIY方式,讓鄉親了解馬賽克鑲嵌藝術,親近作品進而產生互動。


上午帶領民眾實地走訪認識文化局園區、東區老人之家及新天堂樂園等地之馬賽克作品。下午至後山‧山後館介紹國內馬賽克經典作品顏水龍老師創作,以及手工製作鑲嵌馬賽克門牌。

 

楊慧如老師來自高雄,101年曾獲洄瀾美展應用美術類洄瀾獎並由文化局典藏作品「迷幻之森」,現設置於文化局園區,以漂流木的椅子結合馬賽克拼貼孔雀造型,讓傢俱成為生活中的美學焦點,當坐在椅子上彷彿身置自然森林的氛圍中,深受民眾喜愛。期許透過藝術家專業美感,引導大眾更加親近公共藝術,落實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
馬賽克課程表

迷幻之森大合照有藝思門牌

生活隨處可見藝術,在街道、在公園、在廣場、在校園,你我日常周圍轉角就遇見公共藝術作品。素有石頭故鄉的花蓮,因石雕成功打響國際藝術城市品牌,國際石雕藝術季作為花蓮與世界連結平台,不僅為世界各地優秀的石雕藝術家打造優質的創作空間,也使世界看到花蓮的美麗,並將世界石雕藝術的精華收藏於花蓮,讓民眾得以認識、欣賞它的內涵。
 

今(2020)年適逢石雕藝術季即將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盛大舉辦。為活動暖身,特別邀請石雕家蔡文慶老師為民眾導讀歷屆石雕藝術季作品,遊覽七星潭石雕公園,體驗有別以往的七星潭文青之旅。除作品導覽外,還安排花藝家陳建貴老師帶領學員石頭彩繪和花藝創作,這場硬雕塑(石雕)與軟雕塑(花藝)的邂逅,期待激起學員們無限的創意、火花。

石雕x馬賽克研習海報

炎熱的暑假已進入8月,花蓮縣文化局9日帶領民眾走進全臺最優美、最遼闊的校園東華大學,享受蓊然的綠意及山脈間的暢闊,享受公共藝術和自然結合的巧妙,善用手機紀錄雕塑作品與校園景色,製作獨一無二的網美桌曆。

有藝思特工隊-109年花蓮公共藝術工作坊及作品導覽研習繼7月推出馬賽克、石雕x花藝,8月特別安排到東華大學辦理雕塑x攝影工作坊,該校公共藝術作品榮獲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獎之環境融合獎實至名歸,為花蓮增添人文藝術風采。隨著公共藝術成為生活環境中的元素之一,公共藝術以不同的形式與人們對話,逐漸被民眾認識與欣賞。

本次課程邀請亞洲版圖創藝有限公司藝術總監,也經常受邀擔任文化部公共藝術實務講習的講師周逸傑老師,以「公共的藝術‧藝術的公共」為題,精采有趣分享國內外公共藝術案例,並深入淺出介紹東華大學雕塑公園及校園功能性藝術創作的火花,讓學員了解公共藝術作品內涵。

下午由花蓮縣攝影學會理事長簡麗季老師及學會王雅成、陳志華老師協同教導,運用手機拍出網美照,就如同雕塑創作有加法、也有減法。實地走訪雕塑公園、東華廣場等地取景,利用借位、特寫或遠景等不同方式留下最美好紀錄,並由會員們一一分享其創作。特別的是學員今日手機拍攝的美照,將收錄製作成個人專屬2021年桌曆紀念。


有藝思特工隊最終場來到豐濱,體驗噶瑪蘭文化。109年8月23日(周日)帶領民眾來到融合山海與稻田的新社半島。在這不僅能走進與欣賞入選文化部2020「第七屆公共藝術獎:巴特虹岸-在這安居的地方」這一公共藝術作品,並體驗用最原始、自然的材料作為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的「噶瑪蘭族傳統-編織工藝」。在感受海天一色的美景的同時,讓民眾欣賞到不一樣的公共藝術與美學教育。
本次課程邀請纖維藝術創作者陳淑燕,亦為「巴特虹岸-在這安居的地」創作者進行作品導覽。這件以竹編牛糞茅草以及在地天然素材製作的戶外環境作品,106年獲選為花蓮縣公共藝術作品補助而製作完成。結合美麗的東海岸天然景觀與新社半島稻田特有的海稻田景觀,完成至今已達數十萬人次前往參觀與拍照。 
隨後走進「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新社國小,強調學校是與自然共好、共存的美感場域,經由社區連結,融合在地噶瑪蘭族文化特色,帶動社區發展具美感的生活環境。最後則安排部落竹籐編工藝家杜瓦克·都耀體驗月桃葉杯墊編織的製作,不僅使學員織出對部落文化的認同與記憶,以及對自然饋贈的感謝。
今年暑假策劃的4場次「有藝思特工隊」設計出馬賽克、石雕x花藝、雕塑x攝影、裝置x編織等,讓民眾體驗到不同於以往的公共藝術與研習活動,深獲民眾好評。期許經由豐富多元的公共藝術研習,民眾及親子們攜手認識公共藝術作品的美好。

新聞照片

近期新聞

Mo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