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353項結果
-
葉哲榮(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男聲女聲說明當時ilisin(豐年祭)是如何決定固定日期,及行程內容更改,說明年齡階層的服裝,及豐年祭每個儀式的經驗,跟現在的年代觀念已經不一樣。之前進階級不用登聖山,沒有儀式的考驗,而是開會看長輩同不同意。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高正民(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男聲女聲分享爬聖山的儀式及考驗,剛開始參加時沒統一的族服,後面有分顏色,並繼續說明階級的項鍊,現在沒有青年會了,而是直接由mama no kapah(青年之父)主理ilisin,接下來分享家庭對豐年祭的重視。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莊秀妹(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女聲對這邊最印象深的是雜貨店很多,孩子已經進入最小的年齡階級,人口現在也越來越少,對釀酒沒有自信,對ilisin(豐年祭)的準備工作不太熟悉,認為現在年輕的孩子不太知道詳細的禁忌跟規則,因此需要長輩指導。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楊玉珍(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女聲1981年生,阿美族女性,在七腳川出生,後來嫁來貓公部落,說了本來部落的ilisin(豐年祭)情況,以及家庭狀況,接下來講了釀酒相關的事,最後分享在貓公部落的ilisin參與的經驗。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林錫次(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男聲女聲說明每年ilisin(豐年祭)都一定會回來,接下來談了青年會及年齡階層,兩個是相輔相成的。分享Pakayat 牽手情、釀酒、patakos(報訊息)等等與ilisin的相關經歷及所聞所見。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吳美禎2(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男聲女聲1955年生,貓公部落阿美族女性,分享過往參與ilisin(豐年祭)的感覺,現在小孩也都會回來參加,而後有一位族人男性分享阿美族文化的家庭觀念。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吳美禎1(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女聲以前女生在ilisin(豐年祭)的準備上主要是餐食,如打米、釀酒,如果沒有傳統衣服就要用苧麻做,接下來講了與先生的故事。之後講了ilisin以前的時間不如現在是固定的,而是收割完畢。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許文德(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男聲女聲受訪者為當時的頭目,說明背景及約17.18歲時進入年齡階級。日治時代殺豬宰羊要先付錢不然會處罰,但還是偷偷殺。說明芒草莖用途,如當火把、圍牆、天花板。過往鄰近部落宴客是家內女性打理。最後在聊傳統服飾。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吳福星(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男聲以族語講述小時候的年齡階層狀況及ilisin豐年祭進行的模樣,祭歌只能在迎靈時唱,主祭或傳承祭歌的人選主要是跟祖靈或家族有相通的族人。接下來說明報訊的情景,而且過去的服裝並沒有現在的華麗。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吳明和((2020年訪談,二訪)2011~2020口述男聲女聲1961年生,貓公部落阿美族男性,分享在日治時期部落ilisin(豐年祭)的狀況,以及迎靈、頭目祈福的細節,最後也說到文化鞏固、傳承的重要性。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江文吉(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男聲"訪談日治時期到現在豐年祭的變化,從飲食、服裝、傳統習俗、部落嫁娶。
有段時間許多從其他地方遷徙而來的阿美族成為貓公部落的一份子,日治時期殺豬會被罰款。"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
吳明和(2020年訪談)2011~2020口述男聲以前豐年祭比較有部落傳承和嚴謹的階級。頭目是根據家族背景和人品推派。農村時代都是mama no kapah(青年之父)要去執行部落法規。用malapaliw(換工)的方式,每個人都會互相幫忙。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