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9-03-11
8538
(二)聯絡地址: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后庄路46-7號
(三)聯絡電話:03-8861863
(一)傳統習俗起源:
1.西拉雅族(Siraya)是在漢人之前,居住於臺灣的南島語族系統中的一支,沿襲清代以來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群的「二分法」,現在我們仍習慣將南島語族區分為「平埔族」、「原住民」兩大族群。原住民族指的是現在政府所認定的16個族群,平埔族則指原居於臺灣平原地區尚未被政府認定的南島語族;根據學術界的研究與分類,可以歸納成9至11個族群,現在通稱的「西拉雅族」包括西拉雅( Siraya )、 大武壠(大滿Taivoan) 、馬卡道(Makatao)三個亞族。
2.富里鄉東里村(大庄)內現仍保存一座西拉雅族人供奉祖神「阿立太祖」的公廨,是東部地區碩果僅存的西拉雅族公廨,自清代至光復初,族人謹依古禮舉行祭祖牽戲活動,光復後雖仍依例於每年農曆9月15日舉行祭祖儀式,但傳統的大武壠(大滿)人牽戲活動,卻因社會型態改變而日漸式微。
3.每年農曆9月15日都會舉行「牽戲夜祭」的祭祖活動,現在已由地方發展成「大庄平埔文化節」,成為富里鄉最具族群特色的地方文化慶典之一;除此之外,縣內之玉里鎮、富里鄉各村里還有些零星的平埔族人家供奉「太祖」、「開基祖」、「太上老君」、「老祖」等等,為花蓮縣內的西拉雅平埔族人遺留下一些傳統信仰的風采。
(二)起源
1.大庄部落的平埔族居民以大武壠(Taivoan)、馬卡道(Makatao)兩個亞族人口為主。在傳統文化特徵上則以大武壠(Taivoan)亞族為主,其中大庄公廨的信仰模式與牽戲(或稱牽曲)儀式更呈現出典型的大武壠(Taivoan)系統特徵。
2.西拉雅族祖靈信仰被稱為「祀壺」,始於1944年間日籍研究者國分直一將新化鎮知母義一帶西拉雅族部落稱為「壺を祀る村」(祀壺之村)伊始,「祀壺」一詞遂成為西拉雅族傳統神靈信仰的具體象徵與代名詞,1990年石萬壽更進一步將此族群名為「拜壺民族」,1995年潘英海進一步提出「祀壺現相」一詞,認為西拉雅族人祀壺是因「『祀壺現相』中的神體是不現身的,裝載『向水』的容器產生神聖化的意義之後,成為神明象徵性存在的表徵,也成為祭拜者的祭拜對象。」但目前對於西拉雅族人祖靈信仰所祀之「壺」,仍以「祀壺信仰」稱呼居多。
3.大武壠(Taivoan)亞族早期被稱為「四社熟番」,其原居地在今台南市烏山山脈西麓一帶的平原(現在的善化、官田、大內、玉井等區),原有部落有:頭社、茄拔、霄裡、芒仔芒四社。
(三)祭典特色
1.大武壠(Taivoan)亞族的祀壺文化最主要特徵是:
(1)設公廨為祭拜場所。
(2)公廨為祖神(阿立祖、太祖)之所在,但公廨內不拜祀壺,只設向神座。
(3)每年9月15日祭祖,舉行夜祭跳戲(牽戲、牽曲)。
(4)臺灣的大武壠(Taivoan)亞族公廨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主要有2處,一是高雄甲仙的小林公廨,二是花蓮縣大庄公廨。
2.花蓮縣大庄公廨的區域特色有:
(1)目前仍保留傳統的公廨樣式。
(2)保留了一套完整的祭儀歌謠,共計有12首。
(3)婦女牽曲班的傳承,除仍保留傳統之牽曲舞步,也有創新之舞步。
(4)融合有馬卡道(Makatao)亞族注重「向」文化的特徵。
(四)指定理由
1.傳承自祖先原鄉的祭儀,並見證祖先遷移的艱辛,具歷史性 ,並繼承傳統,以大武壠系統為主要祭儀形式的夜祭文化。
2.大致仍保有舊的傳統,與傳統的漢式信仰有很大的差異,具文化性。
3.已發展出與其母文化不同之特色,應與地方團體取得共識,實踐文化之主體性。
4.大庄為東台灣唯一保有傳統祭儀的西拉雅平埔族公廨與聚落,甚至吸引鄰近聚落族人的注意與參與,其對東部西拉雅文化復振具重要意義,具典範性。
文化資產資訊
- 類別
- 民俗
- 地址
- 983 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14鄰后庄路46-7號
- 公告文號
- 102年7月9日府文資字第1020122674A號